大自然就像是一本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,各種自然現象的鬼斧神工是最天然的創意作品,在自然環境中,孩子可以親手觸摸、探索不同的植物、動物,開發自己的觀察力,在多元探索、嘗試的情況下,自然能從環境中累積靈感和創意。 |
在鄉野小徑中,難得外出的孩子好奇地東看看西看看。有些開心的用石頭堆城堡,有些專注的看著地上的螞蟻搬東西,很少到野外玩的包子,此時則蹲在小溪旁看著溪裡的小魚,這些常在繪本中出現的東西,一下全都活生生的在眼前了,興奮不已的包子拉著媽媽又叫又跳!相信嗎?只要帶孩子到野外走走,孩子們無一不樂在其中,而這些最自然的事物更能激發孩子探索與創意精神!父母們,和孩子一起大手拉小手,出外撒野找靈感去吧!
Part1. 大自然為創意之母
大自然是生命的起源,更是維持生態平衡的大功臣,人類也是其中的一份子,但隨著時代的進步,人類在都會區中求生存,忙到忘了到大自然中吸取放鬆的養分,更忽略了大自然可能帶給自己和孩子的創意靈感!大自然不只有芬多精,放慢你的腳步,和孩子用心觀察自然環境中的一草一木,絕對比電視的聲光效果要來的精采!
現代‧與大自然的隔閡
隨著世代的改變,生活環境和過去也產生極大差異,在不太安全的社會環境下,現代父母容易過度保護孩子,哪兒也不讓孩子去,更不讓他們隨興的玩。但幼童的天性就是「玩」,如此反而使他們失去了玩樂、接觸大自然的權利,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聖經學院附設仁光幼稚園園長魏淑貞表示,少子化的現象讓父母不願意放手讓孩子去撒野,因孩子生得少,父母的注意力全都放在孩子身上,在過多關注的情況下,同時也會給予孩子較多的限制。而忙碌的現代生活更是最大的阻礙,當大自然已不存在我們的生活週遭時,勢必得安排特定時間帶孩子到戶外走走,但礙於忙碌緊湊的生活,許多父母遇到假日只想好好留在家裡休息,而錯失了這個讓孩子接觸大自然的良好時機。另外,俗話說「好事不出門,壞事傳千里」,現今科技進步,許多在戶外遊玩產生的意外事故或是在外被病毒傳染的事件,很快就傳到家長耳中,在擔心孩子安全的情況下,自然會選擇留在最安全的家裡。加上近來高漲的油價,也是讓父母減少出外遊玩的原因之一。
戶外活動.激發孩子創造力
現代人的居住環境一般不大,且環境不夠多元,能給予的刺激有限,因此,家長應更重視接觸大自然及戶外活動的優點,以帶給孩子更多激發創造力的良機。
1. 有助於空間感的建立
學齡前階段的孩子,正處於視覺空間發展的「空間期」,對於週遭環境事物的認知與學習會愈來愈敏銳,帶孩子出門走走會讓孩子觀察力更敏銳,大自然可提供豐富的感官刺激,多元的環境變化有助於其空間感的建立。
2. 提升觀察敏銳度
大自然中的事物瞬息萬變,當孩子接觸到的東西會產生諸多變化,自然能夠引起興趣,父母也可藉此和孩子討論,像是問孩子「這跟我們上次看到的好像不太一樣」、「你最喜歡哪一種,為什麼?」像這一類開放性的問題都能引導孩子去觀察。知名學者洪蘭教授曾說過,「有時間觀察,才有能力創造」,觀察所得到的東西就像是創造力的養分、材料,一段時日後,這些材料可能才會起化學作用,進而激發創造力。
3. 提升學習興趣
根據蒙特梭利的理論,任何事物的學習都需透過親身體驗、實際操作,才能加深印象,唯有讓孩子到戶外去接觸大自然,才能真正認識這個世界。當家長帶著孩子一同觀察小動物、小植物時,孩子的親手碰觸便能提升觀察力與學習興趣。
4. 增加感覺統合的刺激
戶外活動能促進孩子的神經肌肉和骨骼的成長,還能增加肌肉關節的運動覺,也可做為強化感覺統合發展。當幼兒的感覺統合發展好,情緒會比較穩定,學習力也較旺盛,對人、事、物都會感到興趣。
5. 增加免疫力
讓孩子到戶外跑跑跳跳,可以放鬆心情、舒緩情緒,當然也增加了運動的機會,不但可加強體力,也提升身體免疫力,讓全家更健康。
6. 大自然形態豐富
荒野保護協會講師黃一峰表示,大自然的造型、色彩千變萬化,往往是許多設計師和藝術創造者的靈感來源。人在大自然中較能夠放鬆,會有較多的心思去思考和創造,像正在史博館展覽的米勒畫展,也都是以自然環境為素材作畫。帶孩子到戶外,即可給他多元的刺激,吸收各種天然事物的養分。
把握和孩子相處的時間
隨著孩子逐漸長大,和父母相處的時間也愈來愈少,魏淑貞認為,孩子的成長過程就只有一次,趁孩子還願意和爸爸媽媽一起外出的年紀,好好經營親子關係真的很重要。若是只待在家中,孩子容易將時間花在同一件事上,像是打電動、看電視、玩玩具,因而缺乏親子間的交流,特別是現今少子化的現象,孩子在家中沒有其他手足可進行互動,父母若不多花點心引導孩子表達,孩子很容易只跟玩具做朋友,在沒有其他刺激的情況下,便難以激發他的創造力了。因此,建議家長選擇好的戶外活動,給孩子多元的生活環境,除了有助於其發展外,也有益於親子互動關係的建立。
教你找靈感
許多家長帶著孩子到戶外時,總是快速的走馬看花,儘管已了解親近大自然的好處多多,卻不知該如何帶領孩子體驗大自然萬物的變化,以下提供你一些引導方式,讓你和孩子能盡情徜徉在大自然中,並從中獲得創造力的養分喔!
Method1. 葉子的變化:
葉子在不同時序會產生不同的變化。秋天時,可以問孩子「為什麼樹葉都掉到地上?樹葉怎麼顏色都變得不一樣了?」這一類開放式的問法可引導孩子思考。另外,還可以要孩子幫地上的樹葉找媽媽,讓孩子去觀察那片葉子是從哪棵樹掉下來的。
Method2. 搬東西的螞蟻:
在野外中,常可見到螞蟻忙碌的搬東西。此時,也能引導孩子觀察「螞蟻在搬什麼?為什麼他們要一直搬東西?這些螞蟻好像跟家裡常看到的長得不太一樣?你覺得螞蟻都吃些什麼?」
Method3. 昆蟲生態:
大自然中隨處可見不同種類的昆蟲,其爬行方式也不一樣,不妨帶著孩子用小罐子捕捉起來,可捕捉不同種類的昆蟲,像是螳螂、瓢蟲等,觀察他們的行動方式有何不同,觀察完也不忘放回野外。若是孩子有了養寵物的想法,先評估是否適合養,養寵物可適度培養孩子的責任感,值得父母納入考慮。父母也能藉此引導孩子蒐集相關資料,像是牠們的食物、生活所需的環境等等。
小提醒:
針對單一小植物或小動物去發展問題是最簡單的靈感激發法,有時孩子不知道該如何觀察,若家長懂得適時提問,便能引起他的興趣和想像,這就是大自然中能激發思考的可貴之處。孩子可能會有擬人化的答案,像是葉子的變化,孩子可能說「因為葉子覺得好冷,所以他想要躲到泥土裡」,父母不用急著推翻他的想像,可以一邊附和說「你覺得是這樣啊!」若是父母了解葉子顏色變化的原因,便可用簡單的方式告訴孩子,並跟他說「我認為是這樣」;若是父母不確定自己的答案正確與否,回到家中後就應去找出正解並且告訴孩子,但千萬不要推翻孩子之前的想像,只要告訴他「這是我的看法」即可。
機會教育:節能減碳
有些父母可能會認為大自然和孩子的生活沒有關聯,帶孩子到戶外也不知該如何引導,魏淑貞指出,讓孩子接觸大自然除了上述的好處之外,也能讓他們了解大自然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關的,應藉機教導我們的下一代珍惜現有的生活資源。像是平常用的紙即從樹木而來,到戶外郊遊的時候,便可和孩子說明樹和紙的關係,許多物品都可進一步解釋人和大自然是食物鏈的關係,讓孩子感同身受,也才能培養孩子有節能減碳的概念。
Part2. 撒野小MEMO
在了解了大自然能夠提供給孩子的創造力養分之後,許多家長可能還是擔心戶外活動容易讓孩子受傷,或是不知道哪些地方能讓孩子自在玩耍,魏淑貞表示,家長只要做好基本的防護措施,就應試著放手讓孩子自由探索,即使家中附近的小公園也是最好的撒野地點喔!
大手拉小手.安心撒野去
許多父母不讓孩子到戶外玩耍的原因不外乎是「會弄得髒兮兮」,到頭來還是得自己親手幫孩子清理,魏淑貞表示,玩是孩子的天性,「會髒、有蟲」等都是家長無形中灌輸給孩子的觀念,並沒有孩子天生就怕髒、怕蟲,因此,家長應該要調整心態,讓孩子多接觸大自然及戶外環境。此外,魏淑貞也針對家長擔心的幾點提出解決方式:
1. 安全性:
在戶外活動時,跌倒在所難免,若是需要跑跳及其他大動作的活動或騎單車等,建議家長為孩子穿上護具。帶著簡易的急救包(優碘、OK繃、棉花棒、酒精棉片)到戶外是可行的對策。魏淑貞更進一步表示,家長應該要灌輸孩子安全的觀念,畢竟,孩子漸漸長大後,也會日漸脫離父母的保護範圍之內,讓孩子自己學習保護自己是相當重要的,而進行戶外活動即是一個好機會,可慢慢教導孩子自我防護的安全觀念。
2. 防蚊防蟲:
若是到森林遊樂區,為避免孩子變成「紅豆冰」,可事先以防蚊液、防蚊貼片幫孩子做好防蚊措施
留言列表